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考
胡炼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本文首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接着概述美育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每个环节。然后略分别阐述了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与心育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心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
一、美育与素质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中,德育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一部人类史,都生动地证明了马克思这个论断。“一部人类演进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促进并带来了人类文明与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就是要不断地向着更高级的、更美好的、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人类就是要不断地向着更高尚的、更能美化自身的文明境界发展。爱美、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心愿,美与人们的幸福欢乐紧密相连。太阳给人们以温暖、光明和绚丽的色彩;山川秀丽、明媚多姿,令人心旷神怡;音乐,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悦耳的音色,唤起人们的愉悦;英雄模范,心灵绚丽,气质谆朴,品德高尚,意志刚强,令人崇敬与向往......如此等等,因为美符合人们的生活理想,因此,或赞美、或歌颂、或喜爱、或美誉,这就给人以美感。
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
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美育与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神世界。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术、爱音乐、爱舞蹈......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美与不美,重在气质,重在心灵。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理解自己爱美的天性,又懂得了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其思想在美的感染中升华。这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行禁止会更好。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
三、美育与智育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有两条途径:一是科学的途径,一是艺术的途径。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呢?科学的途径主要靠逻辑思维,但也不乏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艺术的途径则是靠生动、鲜明、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二者都具有美的魁力。发掘二者中的美,开启学生的智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美是智慧的一种激素,那么美育则是这种激素的催化剂。美育中,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对人类智力智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教育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
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其全部意义在于创造。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是因为美育揭示了创造的审美价值,即人在创造中,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这种创造是必须在掌握了各项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通过美育,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唱歌、演戏、跳舞、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在具体活动中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样既创造了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促进了创造。伟大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美引起了我的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是的,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引发出种种想象、联想、幻想、引发出创造的欲望。飞鸟凌空展翅的矫健形象,触发了人们发明飞机的灵感,鱼类遨游江河湖海浮现自如的情态,启发了人们对各种船舶舰艇的设想。而宇宙飞船的诞生能说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丝毫无关?可见,科学闪耀着智慧的美。
四、美育与体育、心育
美,按本质说,都要求整齐、协调、有节奏,是各部分在整体中匀称和谐的结合。体育应该是健与美的结合。各种体育活动要求人体各部位动作协调,优美雅观,富有节奏感。美育可以促使学生体态健康、匀称地发育和成长。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加自觉、主动地去掌握体育竞技的要领,使动作熟练、有力、敏捷、漂亮。从运动学的角度看,体育活动调整了人体各个部位的运动量,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体态会更加健美,更加匀称。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在给他的学生谈人在生活上、工作上、态度上、作风上等方面有五种美的德行,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一个人是否具备美好的德行,取决于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说“美学实质上是应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美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融汇在一起,通过美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诚实、公正、谦虚、热情、自信、自觉、坚定、毅力、恒心、正义感、责任心,顽强、专一、乐观、开朗、有主见等等。具有这些健康心理,则可以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意识清醒,能调整情绪,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其所思、所说、所为是一致的。并符合社会规范要求。
不少教育专家将动机、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心理素质称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以非智力因素为基础来促进课堂教学。这是很有见地的。非智力因素虽然不是智力本身,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智力能否得到充分发展与发挥。因为任何智力的有效发展都离不开非智力因素,任何智力活动都是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才得以进行的。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对于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培养,提供着基础保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能否很好地体现知(智)、情、意的统一,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有利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成分,使课堂教学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正取决于审美教育。
实现深刻的教育变革,推行素质教育,在合理调整教育的宏观结构,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实这个前提条件下,关键固然在于改变全社会带有偏见的人才观,消除学校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的作用。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树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施教观,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推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一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广大教师身上。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杜卫.美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4】孔丘等.四书•五经【M】.北京出版社,2006.
——————
[作者简介]胡炼(1972-),长江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筹)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