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素质结构的探讨
章汛 李之群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在理论界,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结构认识不一的问题,这给素质教育实践造成了不少困难。本文试图探讨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素质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模型,结构模型的特征分析。
[关键词]高校学生;素质结构;发展模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素质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已产生了不少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上升到政策与法律的层面。但在势头仍然强劲的应试教育面前,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仍显得疲软无力。在理论研究上,也是论见多,定见少,甚至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结构还认识不一,这也给素质教育实践造成了困难。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问题进行再探讨。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素质,素质的组成要素是什么,层次结构怎么样。否则,泛泛而谈的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盲人摸象或无的放矢。
一、关于素质结构的讨论
多年来,理论界关于素质概念的认同较为一致。素质本是生理学的概念,是指人先天的生理解剖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和脑的特征,是心理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教育学所谈的素质具有了教育的社会性特征,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说:素质即先天具有的本来品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本质性的身心品质特征。
而这些品质特征包括哪些方面,要素与结构是什么,其类型怎样划分,则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有人根据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与素质拓展两个培养途径,把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
业素质或专业素质与全面素质等两大部分。
也有人根据素质的构成要素,把素质划分为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或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
也有人根据素质的发展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把素质划分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等三个等次。
还有人从思想方法与能力内化的角度考虑,认为素质就是“忘记了一切具体知识所剩下的那个部分。”我们认为:一方面,上述几种划分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素质结构,都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不能轻易地用一种划分否认另一种划分。另一方面,对极具综合性与层次性特征的素质问题,只用一种简单的线性划分是不够的,必须使用系统方法,进行综合的层次性划分。而且,因为素质的社会性特征,对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阶段及社会人群的素质要求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如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都应有所不同。
综合上述各种意见,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素质结构是一个多元、多层的构成系统。从高校的专业教育来讲,它包括专业素质与全面拓展素质两大部分。从构成要素(横向结构)来讲,它包括思品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劳技素质等多个维度(还可以有其他构成要件)。从发展层次(纵向结构)来讲,它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等多个层面。三者的关系是进化发展的,即积累知识而形成能力,发展能力而达成创造。因而创造素质是人的最高素质。我们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为例,探讨了如下素质结构与发展模型。
二、素质结构与发展模型:
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系统,可分为:两部、多维、三层次。
(一)两部:
从高等教育角度分为:专业素质、全面素质(或拓展素质)两大部分。
(二)多维:
从横向结构分为:专业素质、思品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劳技素质等多个维度。
(三)三层次:
从纵向发展分为:知识、能力、创造性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有:各学科知识、思想品德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身心知识、劳技知识。
智能层面有:学科思想方法、自我教育能力、一般智能与思想方法、身心调控能力、劳动技能。
创新层面有:学科知识应用与创新素质、思想道德行为素质、创新思维与技法素质、创新精神与人格素质、劳动技巧。
三、素质结构模型的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素质分专业素质与全面素质两大部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其中,专业素质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来培养的,全面素质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素质拓展活动来实现的。这也反映了素质培养的两种途径。
对普通基础教育而言,因为还没有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暂不存在专业素质的要求,只适应全面素质这一种要求。即要求全面学习各种基本知识,为将来的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素质的多元构成要件,反映了素质的综合性特征。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符合毛泽东为国家制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符合国家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三)素质的三个发展层次,反映了素质的发展性特征。揭示了素质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三个层面的素质是逐步上升的,包括:
①知识也是素质的组成部分。因为知识不仅包括以文化形式传播的知识,还包括以自然形式传播的生存与生产知识。知识虽然不等于能力,也不排除很多书呆子现象,但知识仍然是能力的基础。因为没有基本的、必要的知识,相关的能力是无法形成的,相关的素质也无从谈起。
②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发展:各学科知识上升为各学科思想方法;思想品德知识上升为自我教育能力;一般性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上升为智能与一般思想方法;身心知识上升为身心调控能力;劳技知识上升为劳动技能。
知识上升为能力存在着一个内化过程,内化的那些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忘记了一切具体知识所剩下的那个部分”,那个部分就是内化了的思想方法与能力。
③能力层面向创造层面发展:各学科思想方法上升为功能性的学科知识应用与创新素质;自我教育能力上升为思想道德行为;智能与一般思想方法上升为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素质;身心调控能力上升为具体化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素质;劳动技能上升为劳动技巧(熟能生巧)。
能力上升为创造性会出现一种功能性的具体化或曰外化,结果就可能产生创造成果。所以创造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是人素质的最高表现。
(四)素质的系统分析方法,同化了教育观念中的一些矛盾问题。
有人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形成特长存在矛盾,甚至认为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其实提高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特长并不矛盾。从上图素质发展的层次看,个体的专业特长素质可能处在创造层面,而其他全面素质可能有的处在能力层面、有的只处在知识层面(即了解而已)。我们应该用相对论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全面发展并不是全面的等量发展,更不是“完人教育”,而是具有相对性的发展,指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它对所有人都是适应的。
总之,这种素质结构划分方法既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生素质组成的两个部分或素质培养的两个渠道,又涵盖了基础教育的素质要求;既考虑了专业素质,又考虑了全面素质,因而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既考虑了基本素质,又考虑了核心素质,即创造素质;既分析了素质横向的构成要件,又反映了素质纵向的发展过程;既反映了素质发展的层次性,又能反映全面素质的相对性。综合了专家们的各种意见,体现了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
————————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筹)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