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校开展校园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万雯丽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 什么是校园舞蹈
什么是校园舞蹈?更多的观点认为,校园舞蹈应该区别于专业舞蹈,是业余爱好者参与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美育的一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邓小娟认为,校园舞蹈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特点就是学校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达到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培养鉴别美的能力的目的;又要实现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的作用。校园舞蹈教育本身体现了青年人追求时代美、向往时代美的精神需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教师阮晨则表示,校园舞蹈指在校园中展开由学生担任表演者、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舞蹈,校园舞蹈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标志。
二、校园舞蹈的受众面及特点
相对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舞蹈来说,普通院校的校园舞蹈面向的是更加广泛的群体,由此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张斌认为,校园舞蹈的创作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这个特点是校园舞蹈创作所特有的。校园舞蹈创作在参与上与专业舞蹈创作有相似又相异之处。专业舞蹈创作一般是个体活动——舞蹈编导,而校园舞蹈基本上以群体创作为主,表现出广大学生是校园舞蹈创作的主体。正因为主体的身份,决定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学习到舞蹈动作、舞蹈思维美学特点、舞蹈基本规律,同时还有在作品中反映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创作形态上,校园舞蹈则有多样性的特点,校园舞蹈的创作为广大学生提供多种适合自身参与的环境。在校园舞蹈创作的形态中,既有艺术舞蹈的创作,又有自娱自乐的交谊舞蹈、集体舞蹈的创作,还有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并积极参与的文化广场舞蹈的创作,以及舞姿自由、节奏强劲、高难度技巧动作的街舞创作等。
校园舞蹈所面对的群体,决定了校园舞蹈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校园舞蹈的创作和表演具有自己的规律。如何更加有效地将校园舞蹈得以推广,就要分析这些规律,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武汉大学教师张元俊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课业的压力与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需求,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到舞蹈的技术技巧的基本功训练上。虽然很多学生也是从小练习舞蹈,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但后期的自身塑造方向让他们不得不长期坐在板凳上,身体的舞动缺乏专业性。但是这些普通学科的大学生所蕴含的潜质优势却在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思辨能力,并把这种思辨形成习惯融化到舞蹈的表现当中,达到一种难以想象而又恰到好处的契合。
三、 普通高等学校校园舞蹈发展的状况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把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校园,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来培养文化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在当前人们审美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能日益凸显。但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
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
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普通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所以从舞蹈作品学习上进入更深入的教学尤为困难。而在从事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很难达成共鸣。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
2.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而在各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feB中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四、校园舞蹈在高等学校开设课程的重要意义
舞蹈艺术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是一切艺术行为之母。《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舞蹈抒发感情的效果比诗歌和音乐更为显著。因为只有人的内心感情到了用文字和语言都难以充分表达的程度,才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舞蹈正是运用了人们表达感情的这种特殊形式,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动作虽然不能像语言那样表现得明确,但是它在表现人们感情的丰富、细腻、强烈程度时,往往超过了语言的表现能力。因此校园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对大学生心理机制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舞蹈唤起大学生审美情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
任何艺术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美的感觉。舞蹈的美是以人体为工具,以形体动作为手段,通过运动本身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正像人们在欣赏舞蹈表演时看到的那样,是靠演员的身体、神态、韵律、以及演员的举手、投足、舞姿和亮相等流露出来,并随着音乐的起伏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是客观存在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舞蹈艺术的精华。舞蹈艺术以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舞姿美这些无声的美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美德情操,净化思想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归之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整合作用,而认知因素在情绪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舞蹈作为直观性艺术,形成了舞蹈语言的基本特征,使舞蹈充满了感情色彩。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蕴涵着人们情感的起伏变化。人们在表演或是欣赏舞蹈时,受到舞蹈韵律、节奏与动作起伏的感染,听觉和视觉同样受到刺激,产生抒情、联想和想象。学生在表演或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不仅感知着舞蹈的美,同时也感知着蕴涵在美的形式里的情感内涵。在感受舞蹈艺术魅力的同时,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学生通过对校园舞蹈的学习、欣赏、模仿、创造,尽情地享受舞蹈艺术的乐趣,使冲动趋于平和、消沉变为振奋、喜悦的心情得以抒发、伤感的情绪得以抚慰、精力得到恢复、心情感到愉悦,最终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舞蹈有益于在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而美好意识的培养,最佳途径是主体参与的审美活动,因此,舞蹈艺术受到了全社会的钟情和喜爱。
2.校园舞蹈使大学生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 。
舞蹈作为情感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欣赏、学习、模仿、表演、创造舞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是通过舞蹈艺术的韵律、节奏、感情和表情给人以美感而获得的。跳一跳《掀起你的盖头来》《喜洋洋》,就会随着那优美热烈的曲调和欢快的舞步而愉悦;看一看《春江花月夜》《大海、江河、小溪》就会被那流畅、轻快、犹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梳理得心旷神怡;《奔腾》《士兵》那奔放、庄严的气氛使得人如同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二泉映月》《梁祝》那如诉如泣的幽怨,那此恨绵绵的咏叹,使人由伤感、沉郁而产生深深的共鸣。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对舞蹈鉴别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体现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知识、性格爱好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学生感受新知识、新思想、新价值观的过程。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知识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感官的感知能力是一个人接受新知识的必备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从感官开始,然后通过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使人对具体事物的探讨生成理论,最后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舞蹈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美的动作形象使学生在感知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使学生的感官更为活跃,更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大学生在提高艺术能力的同时,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形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态度,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逐步形成尊重、关爱、友善、分享等品质,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健全。
3.校园舞蹈激发着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
舞蹈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校园舞蹈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因此,舞蹈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舞蹈的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
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艺术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艺术的核心概念是创造,而创造也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要素。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是创作者想象力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会联想与该舞蹈相关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这是审美想象力发挥的作用,也是学生表达情感的本能反映和主体体验在情感想象中的综合体现。如:学生在欣赏舞剧《闪闪的红星》时,就可以感受到血与火铸就的革命先烈那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在表演《红扇》时,将蕴积在花季少女心中那火一般的青春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满台飞舞的红扇仿佛就是她们魂灵的跃动。《云南印象》《中国妈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等质朴纯真的舞蹈,更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当今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传递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而通过舞蹈艺术的纽带则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互动与团结,发展健康的心理机制,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五、 结语
总之,舞蹈教育不仅作用于受教个体,而且作用于全体大学生;不仅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大
学生,而且提升他们的修养。使之获得一门专业的艺术技能,并且在体能上得到锻炼,意志品质上得到磨练,智力上得到发展。同时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艺术素质和艺术感悟力。由此可见,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确实具有独到的、显著的、无可替代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高峰.校园舞蹈开拓美育新天地[N].中国艺术报,2008-10-14.
[2] 易红武.校园舞蹈与大学生心理机制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0-10-19.
[3] 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筹)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