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制度建设 | 中心学者 | 研究项目及成果 | 学术动态 | 下载中心 | 技能型人才发展研究 |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研究 | 技能型人才需求研究
最新文章
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技能型… 08-01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重大攻… 07-14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湖北技能… 05-15
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05-15
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05-15
关于做好2023年度湖北技能型… 07-07
关于组织申报“生涯教育”专… 06-29
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湖北技… 01-18
关于做好2022年度湖北技能人… 05-20
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湖北技… 12-17
[补充通知]2021年度湖北技能… 05-18
关于做好2021年度湖北技能型… 04-19
关于做好“疫情与技术技能人… 12-14
关于下达2020年度湖北技能型… 05-11
关于下达2019年度湖北省高职… 05-11
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研究
美育的内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ebaitiancms 来源:http://skjd.home51.net:81/  时间:2012-10-28 20:12:12 点击:

美育的内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炼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本文阐述了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美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学校美育;素质教育;内容;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人类完善自身,造就高尚人格,实现优美灵魂的人类工程学,是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一、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情趣,较强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具体说来,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和主观感受的辩证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审美感受能力,即客观的美被反映到人脑中的深度和广度,这对不同的人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人们的这种个体差异并不都是遗传素质上的差异造成的。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这种感受能力,学校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仅有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只不过是通过感官接受了外界信息的刺激,还不能说已经进入了美学境界。只有当审美感受发展为审美欣赏的时候,才能说真正达到了美学境界,进入了审美过程,欣赏是人们以欢快喜悦的心情赞美、赏识客观事物,领略和享受其中的美,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判断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感受和鉴赏美,而且还在于鉴别和抵制丑。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不仅有美育上的意义,而且有德育上的意义。要使学生从认识事物进而认识人生,从识别事物中的好坏进而识别生活中的各色人物。这样,在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的同时,既进行了美育,也进行了品德教育。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除理论教育外,教师还应从学生从美化自己开始,始选择服饰、布置寝室、学习礼仪等,进而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学校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学校美育应以艺术学科为主,重点着力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但又要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把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统一起来。这样的美育既有艺术又有现实,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专门学科,又有广泛的活动。美育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音乐美术、书法练习、体育训练、艺术作品的展览、文学戏剧的欣赏、壮丽山河的游览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属于美育的范围。文明行为、环境保护和清洁卫生也与美育有关或属于美育。因此,我们还必须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优化、校园的绿化、美化等方面发挥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多渠道、高效能地全面实施美育,才能发挥以美引真导善,建设真善美的心理结构,积极发展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及体育的联系与差异
(一)美育与德育
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的教育方式,它属于社会政治与文化体制内的教育行为,其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它与美育,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差异表现为:目的的差异,美育偏于审美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德育主要在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方式的差异,美育是主于情感的,德育是主于说服的;效果的差异,美育的效果在于浸润人心,德育的效果在于使人服从。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美的艺术之所以感染我们,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对于善的事物的追求和对于邪恶事物的排斥。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机制就尤其必要了,德育走与美育结合的道路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和乐教的传统。
(二)美育与智育
智育指的是培养人认识和领会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教育,它包含知识信息的传授和知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相对而言,美育偏于情而智育偏于知。差异表现为:内容的差异,智育偏于展现物质世界的运转规律,美育偏于展现情感体验下的社会景象;实施的差异,智育偏于引导人科学地和客观地理解世界,美育偏于引导人审美地和想象地体验世界。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智育通过经验归纳、逻辑分析和知识积累的教育引导,逐渐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美育则注重人的整体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调动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塑造一种在感性直观层面上,瞬间把握事物内在特征的思维能力。这种审美直觉方式就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审美的完成同样需要创造性地领会美的活的形象。
(三)美育与体育
身体也是人的完整人格的内容之一。身体所激发的人的自我想象,关系到自我认同的心理机制问题。健全的身体和健全的性格,同样成为体育的目标。美育和体育的差异表现为:二者的教育基础不同,美育属于精神意识的教育,以内心领会为主,而体育属于生理体质的教育,以动作训练为主。二者的联系表现为:体育必须遵循美育的原则,而美育对于人的各种机能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需要体育活动的参与才能彻底实现。体育和美育,一个是打造身体,一个是铸就精神,合二为一,都是要培养完整人格。
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和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的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第三,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道德、知识转化为智慧。
第四,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
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身心的健全发展,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人的个性是由个人的自身条件与特定生活环境造成的。良好的个性,对于一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开发、引导也不够,这种情况必须加以引进。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青年美学知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3]李泽厚.美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赵伶俐,章新建.高校美育[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作者简介]胡炼(1972-),长江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筹)研究项目成果。